原标题:2020年的股市会不会是2003年的重演
导读:
...
“历史不会重复,但会押韵”,这句话出自马克吐温,已经家喻户晓了。但是奇怪的是,很多人即便是知道这句话,但是在引用的时候,依然会把当前发生的事当作是历史的简单重复,也不明白到底什么是“押韵”。
股市不会简单重复
就拿当前的股市为例,在春节期间,很多分析师就开始不遗余力地分析2003年的股市走势,因为2003年正好是“非典”爆发的一年,而且事件开始的月份跟今年的事件几乎重合。自然而然,分析师就开始直接套用2003年的走势图,开始高谈阔论了。
先回顾一下2003年A股的走势,因为年代比较久远,当时上证指数最具代表性,不像现在,上证指数已经几乎被淘汰了。2003年1月初,市场见底,随着当年“非典”的爆发,股市迎来了一波上涨。到了5、6月份左右,疫情结束,行情也到了阶段性顶部开始调整,一直跌到2003年底,回吐了上半年的涨幅,但随即展开了半年的上涨,那是后话了。
总体而言,“非典”期间,中国股市是一路上涨的。加上今年1月份市场的行情也不错,沪深300和创业板等指数都在期间持续创出近期新高。这就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,是不是2020年会重演2003的股市走势,在疫情下继续高歌猛进?
要考虑历史的其他因素
但是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重点,历史是连续的,在2003年,不是只有“非典”这一件事,“非典”仅仅是历史背景中的一个元素之一,而不是历史的全部。人们的记忆中只有这一件事,只是因为这件事让人印象深刻,在当时可能有更多重要但大家没记住的历史背景,形成了当时的市场走势。而股市走势所反映的,也不仅仅是“非典”这一件事,而是当年各种社会和经济条件组合下的结果。
如果想综合对比当年的走势,必须将当年宏观和微观的因素都考虑在内,才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,复制粘贴肯定是无效的,远的不说,就拿三千股跌停这件事做对比,当年就没有发生过,也不可能发生。那么当年的宏观背景是什么样的呢?
2003年的宏观背景
从全球的视角上看,2003年是一个转折之年。相信大家对于2000年的全球科技股泡沫破裂有所耳闻。因为科技股泡沫破裂,全球股市走了接近三年的熊市,就在2003年初,全球股市基本见底,其中美国的纳斯达克指数三年下跌了75%。尽管泡沫破裂,但互联网技术在那段时间里还是快速发展并越来越普及,为后来的再次爆发做好了准备。
除了科技股泡沫破裂外,对于中国而言,是正式加入WTO的第三年。在2001年正式加入WTO之后,中国才名正言顺地加入国际贸易的大家庭,这才有了后来逐渐成为“世界工厂”的可能。而2003年,处在入世的初期,中国经济处在刚刚腾飞的阶段,潜力无穷。
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,当年中国进入WTO,首要的目标是在工业、贸易等方面看齐甚至赶超“亚洲四小龙”,也就是中国台湾省,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、新加坡和韩国。当然,从总量上看,中国大陆其实早就超过这些地区或国家了,但是从人均数字上看,简直惨不忍睹。
上述是2003年世界和中国宏观的大历史背景。我们再看2020年世界和中国宏观的大历史背景。
现在的宏观背景
首先看美国的股市,自2009年次贷危机见底之后,美股走出了超过十年的超级大牛市,纳斯达克指数涨幅超过600%。尽管我们不能因为人家涨太多就说现在已经见顶了,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,现在肯定不是2003年那种美股见底的状态。
再看中国当前的宏观历史大背景。当年,中国是千辛万苦才加入WTO,想方设法搞出口外贸。现在已经是“世界工厂”了,很多产品甚至只有中国才能生产。
远的不说,就说现在最急缺的口罩,中国每年生产了全球一半的口罩,工信部之前说的中国每天口罩产能是两千万只,并不是吹牛,这只是按照去年产能估算的,如果马力全开,产能会快速爆发,现在缺口罩主要是物流来不及运送和恐慌性抢购导致的。这种产能和动员能力,2003年是肯定达不到的。
除了生产能力和国际地位不同之外,国家发展阶段也大不相同。至少未来不太可能再启动大规模的高铁项目,或者其他类似的基建项目了。反映在经济数据上,就是GDP的增速远低于2003年的水平。
打破“历史重演”的观念
今天主要是想打破一种单一的“历史重演”观念。试想,如果连宏观背景都大不相同,股市的走势怎么可能相似呢?除了宏观历史背景不同外,微观层面也有很多不同点,这些不同点我们明天再看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